榜样
以优秀的标准要求自己
“认真工作只是合格,用心工作才是优秀。”这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姜强强写在工作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
自2017年12月从谯城区人民检察院转隶至谯城区纪委监委,姜强强一直以优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参与处置各类问题线索200余件,办理严重违纪违法案件10余件,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同时,及时化解案件衍生矛盾,实现了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2022年11月,姜强强被评为安徽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8年初,针对乡镇纪检监察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亳州市纪委监委决定在谯城区探索建立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协作区,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
姜强强被任命为谯城区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协作区主要负责人,牵头探索协作区工作机制。他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总结思考,没过多久,便有了思路:通过交叉执纪执法提升纪检监察协作区工作质效。
按照回避本乡镇的原则,他把第二纪检监察协作区的干部分成两个小组,开展交叉互查、协作办案。陌生人监督让镇村干部看到了严肃履职“冷面孔”,感受到了执纪执法“动真格”。
为了让纪检监察协作区的工作更规范,姜强强围绕纪检监察协作区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和廉洁教育等职能,将各项工作流程、协作机制等细化成一个个工作清单,其中多个工作清单经市纪委监委下发成为全市纪检监察协作区开展工作的参照。
查办案件经常会面临各种困难考验,对此,姜强强总是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2021年,全国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期间,姜强强所在室主要负责谯城区该领域的整治工作。但谯城区纪委监委此前10年没有查办过一起这一领域的案件,甚至连信访举报线索都没有,姜强强和同事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也很少。
如何才能打开工作局面呢?“没有好方法就先用笨方法,很多工作干着干着就有了方法和心得。”这是姜强强总结的工作方法。
他带领同事们兵分多路与相关人员谈话了解情况,同时调取相关账目信息,发现谯粮第一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姬某贪占购粮款有关问题线索,甚至用公款报销本应由个人支付的种植牙费用。
但是,工作人员找姬某谈话时,他不是沉默对抗,就是答非所问,坚决不回答关键问题。面对这一局面,姜强强决定“让证据说话”。他和同事们星夜兼程赶往合肥市某医院,调取了姬某种植牙的支付信息。在证据面前,姬某很快交代了种植牙后用公款报销的违纪违法事实。
然而此时,另一个问题却摆在了姜强强的面前。由于时间跨度长,能够证明姬某虚报粮食数量贪污购粮款的粮食早已出库,粮食入库时的清单又是被处理过的。如果找不到粮食入库的原始凭证,就很难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为了找到粮食入库原始单据,姜强强和同事们多次到粮站搜查,最终在一间废旧办公室的柜子里找到一堆单据,又从这些单据中找到了原始收粮凭证。在原始单据面前,姬某彻底败下阵来,如实供述了虚报粮食数量贪污购粮款130万元的犯罪事实。
姜强强常说:“查办案件不是目的,推动治理才是根本。”他一直坚持“查处一案、治理一域”的工作理念,认真做好审查调查“后半篇文章”,举一反三推动以案促改促治。
2022年9月,谯城区纪委监委陆续接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办证额外收费等问题线索,虽然单笔数额不大,但直接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姜强强带领办案人员通过查询、调取有关信息,理清了问题脉络:“黄牛”为了加快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的办理速度,每次给窗口工作人员200元到600元不等。姜强强认真分析案件和涉案人员的特点,通过比对“黄牛”送钱时间与窗口人员违规加急办证记录,将多人、多年、分散的收送钱款行为按时间线进行整合,建立了“时间轴+资金链”模型,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
立案审查调查后,他一方面通过讲政策、说纪法,让5名被审查调查对象认识到收受代办“黄牛”钱款的违纪违法性质,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利害关系,阐释主动交代问题可获得从宽处理的政策空间,促使被审查调查对象在短时间内交代了相关违纪违法事实。
案件办理过程中,姜强强利用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宣读处分决定书、谈心谈话等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警示教育,努力把查处一案、警示教育一片的工作做实做细。案件办结后,他认真分析窗口单位的廉政风险点和监管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督促其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姜强强始终坚持认真做好以案促改促治工作,在查办粮食购销领域、司法领域等多起违纪违法案件过程中,都深入研究案件背后的廉政风险点把控不严、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过度、廉洁教育不到位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推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案发领域系统施治,防范违纪违法问题再次发生。(通讯员 李午阳 林子)